查看原文
其他

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微创技术给患者带来更多福祉(附视频)

健康报医生频道 健康报医生频道
2024-11-28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医学学科建设之路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风雨兼程,75年春华秋实,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了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探讨学科的发展趋势,为未来学科建设提供借鉴,本报与中华医学会等共同策划推出新栏目——《新中国成立75周年·医学学科建设之路》。


本期,我们邀请到微创器械创新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微创外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 蔡秀军,介绍我国微创医学学科建设的进展与成就——

微创,顾名思义就是创伤轻。一直以来,手术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但传统的开放式外科手术像一把双刃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给患者带来了心理和生理的创伤。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腹腔镜技术。这种创伤小的技术深受患者及家属欢迎,也激发了医务工作者探索的热情,微创医学快速发展。 


在当前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患者对于疾病治疗后的身心状态、生活质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科技发展,新器械、新技术、新术式不断涌现,腹腔镜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微创外科成为21世纪发展的主流方向,也是医学模式发展的客观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微创医学取得了飞跃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创医学的发展大大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不适和痛苦,更好地满足百姓的健康需求。


蔡秀军带领团队进行微创手术


萌芽成长 枝繁叶茂


与传统切口大、恢复慢的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具备切口更小、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缩短等优势。微创手术可有效保留相关器官功能、减轻全身应激反应、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治疗费用。 


评价手术是不是微创,光以切口大小来衡量不够全面,还同手术及麻醉时间的长短、保留器官的受创伤程度、术中操作的精细程度有关。 


我国微创外科起步较国外晚。20世纪80年代,腹腔镜作为外科新兴技术开始从欧美传入国内,对我国外科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1991年,在云南省完成的全国首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标志着现代微创外科在我国萌芽。同年,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地相继成功开展该术式。此后10年间,腹腔镜下胃、小肠、结肠、直肠、肝、脾等器官良性病变切除手术在国内逐渐增多。 


这一阶段,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手术主要聚焦于良性病变的切除与功能修复,能开展该技术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发达城市的大型医院。 


进入21世纪,微创技术迎来高速发展期,临床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开始用于以肝癌、胃肠道恶性肿瘤切除等为代表的肿瘤外科手术。腹腔镜下解剖、淋巴结清扫、肿瘤根治、功能保护、消化道重建等一系列关键应用落地。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研发的腹腔镜多功能手术解剖器等创新器械投入使用,并被编入美国外科学院手术图谱教材。 


除腹腔镜外,胸腔镜、内镜也属微创治疗领域,内镜下治疗可进行胃肠息肉切除、早期胃癌切除等;更多复杂的手术,如心脏微创手术、脊柱微创手术也开始在国内普及。微创手术逐渐成为外科治疗的首选方式。 


近10年,我国外科手术迎来全面微创时代,且随着全球医疗科技的进步,微创医学学科进入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人性化的稳步发展阶段。数字化三维重建、荧光染色和术中超声等多模态医学影像融合技术,机器人手术系统等智能医疗系统全面落地各大医院。 


在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人才交流的同时,我国进行了大量的自主创新,通过手术器械、设备的原创革新,推动微创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规范标准 持续完善


微创学科的发展对新技术、新术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今,微创技术应用领域仍在不断拓宽。以腔镜手术、内镜手术和介入治疗为代表,“精准微创”理念拓展至各个领域,并形成了良好的多学科协作机制。大部分医院胃肠微创手术占比达70%~80%,而其中支架法肠转流术等原创性术式打破了临床已沿用168年,由德国人发明的传统手术方式,避免了肠造口,变二次手术为一次。 


在肝胆胰外科,腹腔镜区域性血流阻断术的创建,避免了保留侧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尽可能保留原有脏器功能。 


在泌尿外科,腹膜后腔镜手术已成为主流,越来越多地采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恶性肿瘤根治术,让患者的尿控和性功能得到更好的保留。 


在妇产生殖领域,微创技术普遍应用于妇科肿瘤、盆底障碍性疾病、不孕不育等亚专科。 


在呼吸科,使用气管镜进行早期肺癌的根治性治疗和针对慢阻肺、肺大泡等疾病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发展。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也得益于顶层设计和标准规范的持续完善。 


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其中,出院患者微创手术占比、四级手术占比均作为重点考核指标。 


2021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十四五”国家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提出大力扶持包括内镜、腹腔镜、介入治疗、穿刺治疗和改良外科手术方式等在内的微创技术发展,并鼓励加强微创手术、人工智能辅助手术领域的技术创新。 


此外,多地相继成立微创技术质控中心、机器人外科专业委员会。作为浙江省微创技术质控中心和机器人外科专委会所在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牵头制定了《2020—2022年浙江省微创技术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医院微创能力建设纲要》等行业指南,为进一步推动微创学科体系规范性建设、质量安全管理以及医疗同质化发展提供了专业保障。

融合创新 蓄势赋能


科技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手术机器人、磁导航技术、AI人眼追踪技术、AI手术辅助决策技术、4K荧光超高清技术等先进技术落地应用,微创医学正在与前沿科技进行深度融合。 


机器人化、智能化、无屏化、虚拟化等新理念涌现,不仅扩展了微创手术的功能,也赋予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全新属性。 


在微创医学应用与推广的过程中,技术、操作器械、成像设备的持续换代升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腹腔镜、内镜学科本身的发展也不断反哺微创技术的进步。 


微创医学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学科,其未来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科技创新,抓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所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影像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在微创领域“医-工-信”融合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许多医院采取院企共建、院院合作的形式,推进临床原创发明,逐步改变微创器械海外垄断的局面。 


但是,我国微创医学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目前很多腔镜、内镜的电子元器件以及介入手术材料尚无法实现完全国产化,微创技术、设备创新及产品转化程度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微创医学的属性如今已突破一种单纯的医学技术,而是多学科协作以及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科技的整合,这种融合发展体系的构建仍任重道远。 


微创医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培养。微创手术对医生的操作技能和经验要求较高,亟需建立系统规范的培训体系和专业的师资队伍。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和医院已开设了专门的微创医学课程及微创手术培训和项目,比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在2012年建立了国内首个微创医学学科,建立了专门的微创技能培训中心且通过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认证,创建了“中国腹腔镜肝脏学院”并编写了专用教材,通过系统学习、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具备微创手术能力及微创创新思维的医生。 


此外,微创领域首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落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建立了集学术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临床应用为一体的全链条式开放共享的服务平台。未来,各医院、中心、平台需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构建完善的微创技术教学培训体系,搭建全链条创新体系,确保微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将始终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不断精进微创技术水平、扩大微创应用范围、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微创优势,以更小的创伤,获得更好的效果,让医学进步的福祉惠及更多患者。

原文刊载于《健康报》(2024年09月11日 第 8 版)

作者:微创器械创新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微创外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 蔡秀军

编辑制作:王潇雨

视频制作:张沫

审核:谭嘉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别忘了把“健康报医生频道”设为“星标”哦~


 近期好文 

关注 华西医院:科研管理离不开“有组织”的智慧

新知  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治疗儿童尿频

团队  黄宇光:麻醉科要成为有力的临床科室

实践  高难度甲状腺癌手术也能在日间完成?听术者讲述其中的“四大帮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健康报医生频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